中国青年网|提笔忘字、话到嘴边说不出……“脑短路”的尴尬瞬间你有吗?

洪老师
洪老师 2020-12-14 12:52
阅读需:0

你有没有过下面这样尴尬的“脑短路”场景?

和别人交谈时,突然有个想法窜到脑海里,而当你刚说完上一句话,或是听完对方说的上一句话,想要用声音呈现脑海中的想法时,这个想法——突然——不见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拿起笔却忘记要写什么,某个熟悉的单词只能想起首字母……科学家将这些称为“舌尖现象”,形象地描述了话到舌尖却没能说出口的尴尬。有时候,大家会不客气地将其戏称为“脑短路”。

早在1890年,就有研究者在书中描述了这种心理学现象。直到1966年,哈佛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研究证实了在知觉上体验到“舌尖现象”的合理性,这为后续的现象研究奠定了基础。

众多研究表明,人群中“舌尖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显著增高。同时,它的发生还与这个人的生活环境、精神状况、心理因素以及此现象涉及的内容密切相关。另外,多语言人群、精神类疾病、器质性疾病也与“舌尖现象”有一定关联。

张口就忘?

可能是为“超长待机”背锅

“舌尖现象”背后的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通俗的解释就是,突然忘记上一刻的想法,或者对熟悉的东西突然想不起来,主要是由工作记忆下降引起的。

那什么是工作记忆呢?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比起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容量有限、时间短暂、易变化。

形象地说吧!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都有运行内存和储存空间,运行内存决定某设备的系统能同时运行多少程序以及运行程序的速度,储存空间决定设备可存放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容量。这两者分别对应的,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下好理解了吧?

通过类比电子设备的运行模式,我们可以知道,大脑凭借工作记忆(等同于电子设备的运行内存)处理当前的事情,但由于能力的限制,人们在同一时刻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研究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是无限的。当我们的工作记忆临时或长期下降,舌尖现象就会出现,原因抑或是我们大脑当前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已经超负荷了!

“断片儿”?

重要的总会想起来

可以有把握地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过“舌尖现象”,尤其我们感到紧张、劳累,或是饮酒的时候,更容易“断片儿”。

遭遇“舌尖现象”时,可能有人会感到尴尬、沮丧和焦虑,也可能在苦思冥想之后依旧没能调取到记忆,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难道我脑早衰?”“不会是中风或者痴呆症的前兆吧?”

事实上,偶尔出现“舌尖现象”完全正常,也不太可能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哎呀,我忘记刚刚想说啥了”,说这么一句,对方也能完全理解,多数人根本不会把这个小插曲放在心上。

当突然丢失一个想法时,人们可能会潜意识地夸大这个想法,认为这个想法很重要。而无法回想起来,会引起或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所以,如果我们平息掉紧张焦虑的心情,尝试沿着相关线索去寻找我们丢失的想法,若是能“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当然最好;若失败了,千万不要停下手头一切活动,绞尽脑汁去回想。还是该干嘛干嘛吧!

真正重要的事,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再次出现;而不重要的,忘了也罢。以考试为例,眼前明明是一道熟悉的题目,昨天复习刚见过的,解题方式却“躲”在大脑深处不肯出来。这道题比没复习过的题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情绪,甚至由此自我否定。这个时候,明智的做法是及时“止损”,做个深呼吸,先跳过这道“舌尖题”,去完成后面的题目。

忘了又忘?

警惕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有人会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或减少“舌尖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想要从预防角度处理问题,就要从大脑检索过程入手。我们需要让每一次的检索完全而准确,关键在于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平时要扎实地掌握知识,通过理解记忆、感官记忆,将线索和主要信息构建成稳固的知识网格,采取及时复习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就能在需要的时候将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地提取出来,从根源上减少“舌尖现象”。

一般来说,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在回忆的过程中出现暂时性遗忘,仅是记忆的一种特殊现象,跟记忆力下降无关。但当“舌尖现象”逐渐增多,达到一天数次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引起注意了。生理性的一过性遗忘增多,可见于服用药物、饮酒等情况。过多的类似现象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征兆,例如老年人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脑部器质性病变等。

因此,当“舌尖现象”频繁出现、突然出现及进行性增多时,你就需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了。

人人都会遇到提笔忘字、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情形,偶尔一两次不必紧张。

第一步,保持冷静。

第二步,借助情境回忆,捋一捋你刚刚想到的那些人或事。

第三步,不行就转移注意力,随它去吧!说不定没过一会儿,它又重新跳到你的脑海里!


相关标签:
评论
  • 消灭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