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更是经典,说透人性

洪老师
洪老师 2021-1-11 09:22
阅读需:0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恻隐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当我们看到遭受灾祸或者是不幸的人时,往往会产生同情心,所以这恻隐之心一般是针对于弱者来说的。

最容易让人产生恻隐之心的多来自妇女、孩子和老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无依无靠沦落到街边乞讨,衣衫褴褛、满手的口子,你忍心拒绝吗;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孩子,却依然坚强乐观的继续生活,你能不为之动容吗?

他们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可怜的人,我们都愿意伸出援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帮助他们。然而生活中却偏偏有人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通过卖惨的方式骗取人们的同情,这样的人就是假可怜,是可恨之人。

有一句俗语就是专门说给这些人听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情弱小、帮助他人是人之常情,是美德,但是你的好心,不能用错对象,这个时候就该“铁石心肠”。

当我们从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乞事件都是假的,很多的卖惨都是营销手段时,就会将这些同情心慢慢收起,变得冷漠。

前段时间火爆网络的“水泥西施”,在镜头前她是一个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照顾患病丈夫不离不弃,虽然被水泥袋压弯了腰,但是依然坚毅乐观的形象。赚足了大家的眼泪,人们纷纷为她打赏和转款,帮她渡过困境。可镜头一转她却是个青春靓丽、开着超级跑车的少女,直到事情曝光终于消失在大众面前。

当你的善意受到了欺骗,你还愿意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吗,你的同情心还在吗?

古往今来,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总能看到这些可怜又可恨人的身影。宋后废帝刘昱4岁立为太子,8岁结婚,10岁就当了皇帝。他从小天资聪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却没有用在正道上。他杀人如麻、狂悖残暴,终在七夕这一天死在了侍卫的刀下,直到死时也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他可怜吗?但是却更可恨。

《水浒传》中的陆虞候,自幼与林冲便是同乡、好友甚至成了兄弟。后来陆虞候落难的时候林冲帮了他一把,把他介绍到太尉府工作,算是对他有恩。但是没想到陆谦这个人却恩将仇报、心肠歹毒,处处置林冲于死地。他本是可怜之人,却又可恨之极,林冲终与他恩断义绝,枪挑陆虞候。


所谓“生米恩,斗米仇”,演员孙俪曾经资助过一个高一的学生向海清,承诺一直资助到其大学毕业,但是却在向海清刚上大一时就停止了资助。事后得知向海清嫌每月500元的生活费不够花,向孙俪母女索要。一个有手有脚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自己打工来挣回自己的尊严呢。他的经历固然可怜,但是贪得无厌地要求别人无条件的一直为你,就可恨了。说好的帮人帮到底,你为啥不送我上天?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上半句听过的人很多,但是知道下半句的人却非常少:“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固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终日不忘的就是那茴字的四种写法。没错,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死读书,渴望追求功名利禄却连个秀才都没捞到。穿着破旧的长衫,穷困潦倒。

相信每一个看到孔乙己的人都会为他的遭遇感到同情,这样一个可悲之人,为什么会说他是可恨的呢?因为他好吃懒做、鄙视劳动,被封建思想荼毒,是个迂腐的文人,也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真真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江湖人称赤练仙子,金庸说她是个十恶不赦的大魔头。这样一个可恨之人,却也是因为遇到渣男为情所伤,后来李莫愁的所有行径皆因此而起,包括她整日吟诵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孤独女人,造化弄人,竟完全黑化。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我们只知其一,必然会收起同情心;但是当我们知道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时就会理解和了解现实社会的不容易。人生而复杂,不能单纯的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只是经历不同,心境不同罢了。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相互补充,让我们更加看清人性的多面性。

来源:国史讲官   参考资料:《孟子·告子上》


相关标签:
评论
  • 消灭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