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现象:农村亲戚圈子正在走向衰落

洪老师
洪老师 2021-9-15 06:24
阅读需:0

农村亲戚圈子,这个名词对于当前社会来说,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人口问题,并且理所当然、是个社会学问题。

农村亲戚圈子的衰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随着城市的兴起,农村整体的大环境正在被逐渐抽空活力,更别提限定于农村环境下的亲戚圈。


由于上个世纪早期的人口政策偏向于“多生几个娃”这一类,当时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急需扩张人口、让新鲜血液来推动国家进步。正是从那几代开始,我国的人口数进入快速增长期。

扩张型人口政策为国家发展注入鲜活生命力的同时,也奠定了此后百年的人口政策基调——以节制生育为大方针,根据当前人口基数和国家形势进行浮动调整。

那几代人正是农村亲戚圈子的“黄金时期”,一家人里很多兄弟姊妹各自组成家庭,而这些小家庭又被容纳于大家族的框架下。

这样的亲戚圈子在当时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尤其是日子困难的时候更能凸显出组成大家族的好处,都是一家人,经常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不至于出现谁家出了什么变故就生活不下去的情况。

过去几十年人口政策的变动,反映在当今的人口年龄结构中。现在二十多岁、正要步入婚姻阶段的年轻人,正是零零后一代的独生子女。

这些大多是城市人口的年轻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情感较为陌生的一代人,很难理解曾经盛行的农村亲戚圈子,而哪怕如今人口政策鼓励生三胎,这样的亲戚圈也很难复刻了。如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现象:农村亲戚圈子正在走向衰落。

亲戚没那么亲了

农村亲戚圈子走向没落的首要原因,就是亲戚没那么亲了。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都向着城市集中,农村的想去镇上发展,小镇上的想去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想去一二线闯一闯。

人往高处走,留下的、离开的,自然就完成了分化。城市化是对血缘亲戚圈的一次重大冲击,亲戚圈子的立足根本就是血缘关系,而作为钢铁森林的城市,必然会把血缘羁绊结成的纽带给割裂开。

亲戚不住在一起,不常走动、不常来往,没多久就会疏远了。除了一年一度的过年时候走亲戚拜年,平时大家各忙各的,没空、也没什么理由去穿越空间的隔阂来会面。

甚至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按目前的情况来看都不尽然,从村巷搬进小区的人们都对邻居不是很感冒,平时都见不到人,见面的情况除了巧合偶遇就是因为隔壁太吵而上门理论。

城市居民的情感纽带比以往淡薄多了,受限于空间阻隔,无论亲戚还是邻居都有很大的隔阂。大家都习惯于小家庭式的生活,各忙各的、各自精彩,不打扰别人就是礼貌和尊重了。

这是老一辈人的情况,而放在年轻一辈则更是如此。对于长辈基本都只有小时候的模糊印象,甚至认识面孔却叫不出名;同辈亲戚之间稍微好些,差不多年纪、从小玩在一起,长大以后也会保持些接触,但基本上别指望能帮上太多忙。

整个社会都在走向人情淡薄,哪怕亲戚之间,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大家本来也没那么熟了,现在社会上实在无力解决要找关系帮忙的事情也都不是小事,自己活得滋润就得了,犯不着为不熟的亲戚伤筋动骨。

再说了,亲戚只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并不代表彼此一定会为对方真心付出——甚至对于很多个人素质较差的亲戚来说,就连保持彼此之间的尊重都做不到。

此处就不得不提到“亲戚家的熊孩子”这种非常恐怖的生物了。他们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精准地摧毁你的好心情,他们会在串门时抓住一切机会冲进你的私人空间,以哪吒闹海的架势猛戳你的逆鳞。

熊孩子本身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前面的定语“亲戚家的”。很多时候碍于情面不方便从一开始就阻止,或者熊孩子搞完破坏后不方便对其惩罚。

并且现实情况来说,熊孩子的受害者一般情况下与父母一辈的观念也有着很大的代沟,甚至父母会帮着亲戚和熊孩子说话:“你房间让弟弟/妹妹玩玩又不要紧”,“不就是几个塑料小人嘛,大惊小怪”。

代入感很强,许多二三十岁的人已经血压升高了。

有熊孩子,必然有熊家长。子不教父之过,家长一辈本身素质较差又护短,才是熊孩子能横行无忌的凭依。很多年轻人在遭过“熊亲戚”的灾后,对亲戚串门之类的活动、甚至于亲戚圈子本身都产生了极度的抗拒情绪。

从本质来看,就是亲戚圈子的兼容性分化。

第一次分化是空间分化:大家住得远了、血缘地域被分割了、亲戚感情淡了,这可以说是先天分化。

第二次的兼容性分化也可以理解为后天分化,大家观念不一样了,素质和层次有很大差异,哪怕有着血缘亲戚这一层关系也无济于事,类似于“话不投机半句多”,处不到一起、自然而然就分割了。

许多时候,亲戚这种介乎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角色,常让人处理起关系来感到头疼。

朋友圈子成为主流

“圈子”这个概念其实说来有些玄乎。往简单了说就是大家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世等方面不至于相看两相厌,要有事情也可以互帮互助、互惠互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底层逻辑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都基于利益共生,直接或间接。

单方面出的关系,除了父母对于孩子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法长久的——从来都是请某个朋友吃饭、而他一次都没有回请,痴情寄于一人而从未得到回应,诸如此类的单方面输出关系都是不符合人的直觉逻辑、以至于会产生本能抵触的。

这并非是否认人际感情,事实上感情要比利益共生关系更重要。人常常是理性分析、感性决策,时刻保持绝对理智的人或许都不该归入人的范畴了。

朋友圈子是基于友情属性形成的,利益关系只是附带不可避免的,并非是这个圈子的主导因素。单纯讲利益、彼此提防和算计的一群人,哪怕常聚在一起、常把酒言欢,也算不得是朋友圈子,只是人心离散的利益关联方而已。

人对于情感的需求是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常人不会因为有了家人的亲情就不需要朋友的友情,也不会因为爱情就舍弃怜悯之情。这些情感需求是并存而不冲突的,很多时候只有一定程度的替代,而不存在取代。

朋友圈子的兴盛正是亲戚圈子衰落而产生的替代,因为真挚的友情与亲情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互相帮助、互相包容,所以大城市里朋友圈子更普遍。

这个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副产物,生活中谁还没遇到点困难,与其向不怎么熟络的亲戚开口,还不如转而寻求朋友的帮助。

亲戚关系有时候会成为相当棘手的一件事,众所周知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为人处世就凭一张面子。大多数时候亲戚之间寻求帮忙会抹不开面子,一方不好意思开口、另一方不好意思拒绝(以素质较高为例,无赖亲戚那就更别提了)。

朋友之间往往没有这个顾虑,亲兄弟明算账,有啥事都比较好商量。

农村亲戚圈将何去何从

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是扭绞在一起的两股绳,很难将其多带带剥离出来剖析。亲戚圈子其实是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走向衰落可以说是必然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更好的侧面写照。

以前困难时期,朋友在很多时候都是指望不上的,大家都难,帮了别人自家就得挨饿。而住得近又常来往、还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经常互通有无、雪中送炭,都是一大家子的人,心往一处使。

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亲戚圈子的没落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如今生活水平的改善,基本上不太需要雪中送炭的救济了。加之上述的空间分化和兼容性分化,又是因为人口政策的缘故,亲戚圈子的基础——大家族本身就在不断变小,其式微完全在情理之中。

时代在变化,亲戚关系也在随之改变,从“圈子”逐渐演变为偏向个体中心化的关系网。我们也不能把亲戚圈和朋友圈割裂看待,秉性相投、平时又来往密切的亲戚本就是朋友圈的一部分,所以前者也不能简单说成衰落,而是转化。

农村亲戚圈何去何从,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政策影响和社会人文共同造就的产物,也由两者主导着发生变化,其转化的方向,就是适应当前政策、适应当今社会文化的状态。


文章来源:环球事


相关标签:
评论
  • 消灭零回复